分享,到健身房中大汗淋漓的,再到健身课程完成后的打卡记录,健身打卡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与生活方式。微博上有关#健身打卡#的线万讨论,小红书中也拥有各式各样的健身搭子社群,Keep等专业健身应用也迅速走红,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健身记录。
健身打卡的兴起,实际上是社会主流导向的集体行动与实践表征。随着国家健康战略的深入推进,体重管理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2024年《“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建立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有效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全民健身、集体参与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引导支持。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实践,健身打卡既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成为一种自我展示和社交互动的方式。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健身成果,个体以数字化形式记录身体变化过程,并在网络社区中重新建构自我,进一步获得认同与支持。那么,为什么健身打卡会在社交媒体上如此流行?其中反映了当代人何种心理需求和社会文化特征?在追求健康的同时,社交媒体又将会对个体的身体认知与想象产生何种影响?
健身活动所具有的多重健康价值是推动大众参与健身打卡的基础动力。科学研究表明,规律的健身活动不仅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降低慢性疾病风险,还能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压力和焦虑。《2025 年健身兴趣人群趋势报告》[1]指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身已成为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人看重运动带来的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充盈感,而非仅仅关注身体维度的变化。
健身打卡的社交属性是推动其流行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健身活动已从个体行为转变为流行的社交实践,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通过在社ballbet贝博交媒体上分享健身成果,个体能够获得来自周围群体的关注与支持,这些正面反馈成为持续建生的动力来源。此外,健身打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场景,让人们能够基于共同的健身趣缘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促进了线上线下的社交融合。
健身打卡的社会监督功能是推动个体持续参与的重要外部动力。不少网友表示,健身打卡就是公开性汇报,让广大网友监督自我,避免中途放弃健身。当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承诺进行健身打卡时,实际上是将自身置于一个集体凝视的环境中,这种来自他人的无形监督增加了自我坚持健身的压力和动力。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提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进行前台表演,展示自我更好的一面。由此来看,个体的打卡行为也蕴含着对于理想自我的期待,并在大众面前呈现出积极正面的形象及其管理。
现代健身数字应用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为健身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可视化和数据追踪功能,这也是推动健身打卡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2]通过这些技术工具,用户可以将抽象的运动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如消耗的卡路里、运动时长、心率变化等,使健身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可量化。以Keep为代表的健身数字应用开创健身式社交的典范,超过 3 亿用户的 Keep 社区形成了以身体呈现为特征的视觉景观。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可以记录自己的运动轨迹、分享训练成果,甚至与其他用户进行数据比较,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氛围。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健身已经逐渐从自然的状态向媒介化的趋势演变,催生出了运动健身社交平台的具身媒介形式,让健身理念得到更广泛地传播。身体成为连接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媒介存在,健身这一行为与环境产生互动,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可传递与可共享的数据文本。
这其中延伸出媒介化身体的意涵,即通过各种媒介技术,身体实践从传统的面对面互动扩展到了虚拟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身体呈现和体验方式。[3]同时,集体性的打卡实践创造出虚拟在场的现实体验,增强了个体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使得健身活动从个体行动转变为集体实践。例如,抖音等平台的健身直播,用户身处不同的物理空间,但通过实时互动形成了虚拟的集体健身场景。
在健身打卡中,个体通过各种健身APP和智能设备记录自身的运动数据、饮食情况、睡眠质量等,形成了一种数据驱动的自我管理模式。健身打卡的数据驱动是自我量化的具体化呈现,即个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收集分析和管理自身生理和行为数据,以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过程[4]。
个体可以通过智能手环精确记录自己的运动时长、卡路里消耗、心率变化等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评估自己的健身效果,从而做出最优决策与调整。这种数据驱动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能够影响个人行为及抉择,另一方面也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确、效率与持续改进。精确化与客观化的标签也成为众多健身品牌推广的核心要点,进一步促使了健身行为的量化趋势,从而重塑个体的自我认知方式与健康管理路径。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将情感聚集的仪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将个体之间的互动当作仪式。其中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是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并提出情感能量的概念。作为长期的社会情感,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的核心组成要素与驱动力。[5]健身打卡实际上是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个体互动的仪式产物,健身打卡创造一种集体聚集的仪式行动。例如,主播设置固定的健身直播时间,创造个体共同参与的契机与场景,参与者也可以将自身的锻炼效果形成数据,在社交媒体上形成话题并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健身打卡通过规则和符号区分参与者与非参与者,形成群体边界并向内凝聚个体。小红书的健身打卡群为长期打卡者定制的勋章与等级标签,并生产出社群内的“冲榜”“破功”等的专属术语,强化群体内部的归属感。此外,互动中情感的共鸣与传递成为仪式的核心动力,健身打卡也通过反馈机制实现情感同步。不少网友表示,发布打卡动态后会收到很多人的鼓励与支持,也有人因此受到鼓舞,便感觉打卡很有成就感。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提出,社会行动不仅收到经济资本驱动,更受到文化资本的支配,文化资本可通过积累、展示和认可转化为社会地位或权力。[6]在当代社会,健身已从独立的身体活动转变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货币,个体通过展示自己的健身成果和健康生活方式,在社交网络中获取认可、尊重和影响力,从而积累社会资本。
在社交媒体上,健身打卡被视为一种“自律”的象征与标签,用户通过展现自身的坚持和成果,打造有毅力、自律等的优质人设形象。由此,各大平台中衍生出健身打卡的话题与身份标签,用户通过分享健身经验、交流训练方法、推荐健康食品等方式,在社交网络中建立联系和互动。在这类健身圈中,许多年轻人从秀装备与发美照的舒适圈中跳出来,更加注重健康管理与自我认同,对运动和生活方式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成熟与多元。
健身打卡作为一种媒介化的集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健康行为的养成,并传递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营造了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而健身打卡作为一种媒介化行动,不仅形成了人们对于健身运动与健康管理的认知,也塑造了人们对理想身体的想象和期望。通过社交媒体上大量的健身内容,一种特定的身体理想被不断强化和传播,影响着人们对自身身体的认知和评价。
健身打卡的背后蕴藏着社会凝视与身体规训,媒介化身体想象似乎创造了“完美身体”的标准。[7]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提出,当个体处于一种被持续观察的状态时,会内化这种外部监控,形成自我监控的习惯。[8]过度渲染的健身成效与健美身材引发了群体性焦虑,“打卡焦虑症”“健身倦怠”“体重反弹”成为社交媒体上常见话题。在流量主导逻辑下,平台则利用大众对于健康管理的重视,制造身体焦虑与健康焦虑,从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形成竞争性购买行为,进一步促使健身从追求健康变成自我内耗与群体内卷。
此外,随着深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人们更多地关注并依赖技术与数据所呈现的自我改变。福柯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各种“自我技术”来塑造和管理自己,以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9]在技术理性之下,健身打卡的数据焦虑与技术焦虑也成为当下引发热议的社会话题。这种现代性意义上的技术依赖带来了“自我的客体化”,由此又产生了身体羞耻等新的社会问题。总而言之,健身打卡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化身体实践,映射出媒介化社会中身体、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待进一步挖掘当代社会的群体性文化变迁和价值演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