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韩国前金建希出现在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接受了逮捕必要性审查。当时,面对一群记者的聚焦目光,她背诵了一句中国古诗“花无十日红”。韩国媒体迅速解读为她对自己境遇的感叹,认为这是她在为曾经的权力和荣耀即将消逝而发出的深深叹息。然而,这一解读显然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金建希的诗句中,潜藏着对自己政治对手——现任韩国总统李在明的间接喊话。那句诗的潜台词,隐约传达了一个意思:“今天你站在巅峰,明天也许就会跌落”。
“花无十日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腊前月季》。原文为“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本意是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勇敢奋发的人。金建希却刻意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这种改动使得原本充满韧性的诗句,变成了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对于韩国的政治精英来说,或许金建希这句话的含义更加深远:在一个充满政治斗争与权力更替的国家里,今天你得势,明天谁能保证你依然能够坐稳位置呢?
有趣的是,尽管当前韩国社会在推崇去中国化,甚至不少人公开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反感,但韩国的精英阶层却在潜移默化中展示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韩国产业界、政界甚至娱乐圈中的许多领军人物,都能熟练运用中文,这背后正是他们长期培养汉学素养的体现。以政界为例,韩国国务总理金民锡曾是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并且在韩国国防部工作期间多次用中文朗诵杜甫的诗句。商界领袖中,如星道达尔石化公司孙社长、现代集团的崔社长、CJ集团的朴代表等人,中文能力也相当强,甚至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无需翻译。
更不用说娱乐圈了,像少女时代的允儿,中文能力也已达到10级水平,能够流利点餐、接受访谈,甚至能轻松地用中文绕口令进行表演。这些人无一例外地展示了韩国精英层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推崇。可以说,金建希的这一举动,只是韩国上层社会用中文表达的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然而,韩国普通民众却往往在政治氛围的引导下,逐渐远离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历史上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韩国近代社会在自我重塑过程中,渴望摆脱“中华文化圈”的标签,甚至不惜虚构历史,编造“檀君建国五千年”这样的神话。面对中国的崛起,韩国的文化ballbet贝博自信受到了巨大挑战,很多人通过贬低中国来增强自身的民族优越感。这种思维模式使得韩国社会在文化上形成了某种自卑感,尤其在文化领域,很多争议行为都源于这种不自信。
金建希在公开场合引用中国古诗,显然有意通过这种方式向外界传递某种信息。或许她想表达的是:即便身处困境,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与自我反省,甚至可以借用中国文化来间接向政治对手传递信息。毕竟,在韩国政坛的“复仇循环”中,一切皆有可能。
金建希与尹锡悦的同时入狱,创造了韩国历史的新纪录。此前,韩国从未出现过前总统与前总统夫人一同被关进监狱的情况。此事的发生,离不开李在明的大力推动。李在明一上任,就迅速推动国会通过《内乱特检法》和《金建希特检法》,这两部法律分别针对尹锡悦的令和金建希的涉嫌罪行,后者涉及操纵股价、收受名牌包等多个罪名。虽然这些法案中充满了政治复仇的意味,但它也反映了李在明以清算“保守派”来巩固自己执政基础的战略。
李在明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清除政治对手,另一方面也借此提升了自己的民众支持率。令人深思的是,这种清算行为虽暂时让李在明站稳了脚跟,但也为未来埋下了隐患。毕竟,李在明能够清除掉尹锡悦,但他无法确保自己下任总统就一定来自进步派。他的政治命运,可能最终也会面临被清算的一天。
金建希的“花无十日红”,或许可以看作是她对政治对手的暗示,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某种自我慰藉。这句诗,既是一种悲观的宿命论,也是一种政治现实的隐喻。在韩国,政治清算从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李在明虽然暂时掌握了政权,但他自己的命运也注定无法逃脱这一轮的政治复仇循环。
或许,金建希的命运也已经不再由她自己掌控。她从昔日的容光焕发的,到如今的囚犯4398号,生活的巨变让人唏嘘。韩国政治的复仇轮回,如同潘多拉的魔盒,谁也无法预料下一个被清算的人会是谁。而这一次的“青瓦台魔咒2.0”,或许才刚刚开始。